从旧军阀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无悔抉择

2019-7-3

记者:良保 见习记者:刘起福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导语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1934年11月24日,抗日英雄吉鸿昌在临刑前,给爱人写下了这封绝笔信。

 

吉鸿昌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之一。在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中,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向观众讲述了吉鸿昌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追随共产主义的无悔抉择。

“投错了门路,就要拔出腿来!”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怀有一颗报国救民之心。他不到18岁参军,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深受赏识。骁勇善战的他三十岁不到被升为军长,后来接受国民党的改编,成为第22路军的总指挥。

 1930年,蒋介石派吉鸿昌进攻鄂豫皖苏区。一直以来吉鸿昌的部队都是常胜之师,然而第一次和鄂豫皖苏区的红军交手,他就损失了一个团,后来也是每战必败。

这让吉鸿昌非常纳闷,为什么红军队伍装备落后却骁勇善战?为了看看自己到底是在和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打仗,吉鸿昌化妆成小贩,亲自去苏区考察。

看到的情况让吉鸿昌大为震惊,红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老百姓甚至主动把自家的孩子送去参军,因为苏区的人民都觉得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自苏区考察归来,吉鸿昌在记事本上写下“顿开茅塞”四个字,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后。同时,吉鸿昌写下“投错了门路,就要拔出腿来!”

之后,吉鸿昌指挥22路军与红军保持无协议的罢兵休战状态。当时苏区有民谣唱道:“吉军一来到,红军喜得笑;先丢机关枪,再扔盒子炮。吉军来打仗,对天放空枪,走时丢武器,送给共产党。”

吉鸿昌开始向党组织靠近,坚持学习党的思想理论。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甚至准备带着队伍一起投靠红军经过党组织的考察,1932年4月,吉鸿昌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由于吉鸿昌在国民党军中威望很高,党中央决定让他在继续留在国民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被蒙蔽的国民党人清醒过来,加入抗日救国队伍中来。

“为共产主义奋斗是我毕生最大光荣”

“加入共产党后,我姥爷先后参与建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自己筹钱组织队伍进行抗日行动。”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说。

蒋介石知道吉鸿昌加入共产党后,担心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国民党将领被“赤化”,因此派出军统特务刺杀。

1934年11月,吉鸿昌被国民党特务抓获,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召开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认定吉鸿昌犯了“叛国罪”和“叛党罪”,宣判吉鸿昌死刑。

吉鸿昌当庭反驳:“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我毕生最大光荣。”

面对敌人的枪口,吉鸿昌喝道:“我为抗日而死,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子来;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最终,吉鸿昌的生命定格在39岁。

“穿上军装弥补姥爷的遗憾”

“蒋介石的命令,姥爷尸体一直没有被送出监狱,姥姥就把当时住的房子卖掉,凑了5万大洋从国民党那里把遗体赎了回来。”郑吉安说。

因为是正面迎击敌人的枪口,所以能从吉鸿昌脸上清楚得看到子弹从左眼射入。“我姥姥当时还很镇定,一边给姥爷换上富商的衣服,用以掩人耳目,好送回老家,一边叫人来给姥爷拍照,记录下他英勇抗争敌人,正面对抗的最后的样子。”

“就在给姥爷换衣服时,姥姥发现姥爷的上衣口袋里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不要告诉我的爱人,不要厚殓。’前面还一直故作镇定的姥姥,看到这张字条,终于忍不住,哭晕过去了。”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郑吉安说,这是吉鸿昌在刑场的雪地里写下的诗,留下的是他满腔的报国热情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

“从小姥姥和妈妈就跟我说,姥爷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穿上红军的军装。”为了弥补姥爷生前的遗憾,郑吉安15岁就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40多年来,郑吉安周围的一些战友都选择了退伍,离开了部队,但她始终没有脱下这身军装。

“穿上这身军装,就有接过您手中枪的感觉。”郑吉安给姥爷吉鸿昌的回信中写道:”能够弥补姥爷的遗憾,也是我今生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