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鲜血守卫抗战生命线

2019-5-15

作者:余亦鹏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导语

80年前,你们在滇缅,用鲜血铸忠魂;80年后,我们在这里,让忠魂归故里。先辈们,回家吧!”

这是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栏目中,南侨机工林福来的儿子林晓昌写给80多年前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先辈们的一封信。这封跨越时空的信,是对父亲临终前再三嘱托的最好告慰。这封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取消婚约回国抗战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在敌人狂轰滥炸的攻势下,滇缅公路——作为当时仅存的陆路运输“生命线”,显得格外重要。但战乱多年,此时的中国国内已经再难找出司机和相关技术人员,根本无法组成运输车队运输物资。一旦这条公路丧失作用,中国的抗战将难以为继。

面对如此危机,身为东南亚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先生,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在他的号召下,3000多名青年华侨报名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依次回国、共赴国难。

林福来就是其中一位。回国前,林福来在马来西亚已有婚约,未婚妻也是华侨家庭,家境富裕,因为家里没有儿子,想招林福来为上门女婿。

国难当头,林福来不想安于现状,但踊跃报名参战的想法,遭到了未婚妻父母的极力反对,未来岳父放出狠话:“你如果要回国抗战,就要和我女儿解除婚约。”

林福来想了一晚上,“没有国,哪有家啊?” 林福来坚持要回国抗战,甚至和未来岳父吵了一架,在一次华侨会上,找来一些华侨领袖作证,解除了这个婚约。

解除婚约时,林福来对未婚妻说,如果能回来,能把日本人赶出国门,就回来娶你。如果回不来,你就嫁别人吧。

就这样,林福来回国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未婚妻。

父亲向儿子哭诉请求

上了战场的林福来,虽与爱情擦肩而过,但他终究是幸运的。说他幸运,是因为大多数战友的离家,却是永别。

在滇缅公路险恶的地形、日军的轰炸、疾病的肆虐这三大鬼门关面前,林福来能存活下来实属不易,有将近一半南侨机工都葬身于滇缅公路,林福来当年亲手埋葬的战友就有100多人。

抗战结束后的1952年,林福来从缅甸迁居云南畹町,随后在湾甸农场,从事水泥技术工作,过着安静平淡的生活。

林晓昌说,父亲经常给他讲述当年回国抗战的事情,每每说起那些孤独逝去的机工战友,总是满怀伤感,希望有人能记得他们。“我听了他们当年的事迹以后,深受感动。”

每年清明扫墓的时候,林福来都会给自己的战友们烧很多纸。“记得是1994年的清明节,父亲一直在房间里不出来,不去扫墓,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出来啊,他抱着我大哭一场,我一开始特别纳闷,父亲这是怎么了?”

林晓昌说,当时父亲哭得很伤心,“后来才明白,他那时候可能是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因为血压一直很高,怎么降也降不下来,两条腿都肿了。”

林晓昌回忆道,当时父亲哭着对他说的一段话,他至今记忆犹新:“阿昌啊,我死了以后,我知道你们会给我烧香、扫墓,但我的一千多名牺牲的战友,谁为他们烧香,谁为他们扫墓?有的连名字都没有,连碑都没有。”

父亲的哭诉让林晓昌很受触动,“所以我后来一直坚持去寻找南侨机工的档案和印记,收集他们的故事,一是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南侨机工,了解南侨机工,二是让他们的后人能够寻着父辈、祖父辈的足迹,知道他们的精神,不留任何遗憾。”

十年艰辛完成老兵心愿

 走到生命尽头的林福来还有一桩心愿:为一千多名牺牲的战友在滇缅公路旁立碑。

林晓昌说,其实在昆明已经有一个纪念碑,但父亲觉得离滇缅公路比较远,他希望在国境线上能立一个纪念碑,这也是其他南侨机工的共同愿望。林晓昌知道,立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经过多重手续,还需要至少350万资金,这对当时的他来说,可谓是困难重重。但为了宽慰父亲,林晓昌只能先口头答应下来。

“1994年底,父亲身体就很不好了,说话也说不清楚了,临终前在医院里,他还记得我此前答应他立碑的事,说要让战友忠魂归国。”

面对父亲临终请求,林晓昌再一次答应了下来。不久,林福来离开了人世,林晓昌知道,是时候完成父亲的心愿了,哪怕再苦再难。

随后的十年,林晓昌化悲痛为力量,拼命做生意挣钱,就是为了把这块碑给建起来。2005年8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终于立了起来。

林晓昌说,当时纪念碑上刻着2700多人的名字,后来又陆续补充名字进去。“我们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可以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记住他们。这些南侨机工们,为守护民族和国家牺牲了这么多,他们是不该被忘记的卫国者,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在《跨越时空的回信》中,林晓昌代表南侨机工的后人们,给南侨机工先辈们回了一封信。在信中,林晓昌告诉父亲,碑已经建好了,告诉南侨机工的先辈们,你们可以回家了。

“爸爸,我给你们建了一个家,你们抬头就能看见滇缅公路,你可以安心了。”

“先辈们,回家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纪念碑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会给他们讲你们的青春、你们的理想,还有你们的遗憾。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会继续收集先辈们的资料,传播先辈们的事迹,让这些记忆保留的久些、更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