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夫妻档”乡村教师:扎根深山二十载 立志教满三代人

2018-12-3

作者:良保 陈大圣 郑粤佳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导语
说起乡村教师,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清贫”、“艰苦”、“不容易”、“奉献”等字眼。的确,农村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乡村老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苦差事。不过也有例外,在南昌市湾里区的大山深处,有一对夫妻在这里当了20年的乡村老师,他们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是乐在其中。他们的梦想是在大山里一直教下去,等到退休时能够教满三代人。

“今年这红薯长得可真漂亮。”胡志福在自家菜地里一边挖着红薯,一边不停地向妻子“炫耀”:“这种菜跟教学生道理是一样的,你认真对待就能有好收成。”一旁的妻子周红给蔬菜苗浇着水,笑而不语。

这一幕是胡志福和周红夫妻俩的日常,每当黄昏时刻,夕阳洒在青山绿水间,两人一得空就来到菜地里拾掇拾掇,忙得不亦乐乎。夫妻俩很享受这种田园生活带来的惬意,这与大家印象中乡村教师的“清苦”完全不一样。

胡志福和周红是南昌市海拔最高的学校——红星扶轮五湖学校的老师,他们在这里工作了20年,虽然多次有调动的机会,但他们依然不为所动。他们说,在山里当老师,很快乐、很幸福,他们的目标是退休时能教满三代人。

学生为媒 对手变成知心爱人

1994年,胡志福顺利考上南昌师范学校,第二年,周红也考上了南师。

胡志福和周红都是土生土长的湾里人。“要知道那个年代能考上一个中专,对于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何等光荣,全村人敲锣打鼓把你送去读书。”虽然已过20余年,谈起当时考上中专的情景,胡志福与周红夫妻俩依然一脸自豪,他们说,考上中专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1997年,胡志福从南师毕业后,选择回母校红星扶轮五湖学校当一名乡村教师,成为他所在的红星乡田尾自然村两个生产队走出来的第一位正式老师。第二年,周红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回到了母校红星扶轮五湖学校。

好不容易考出了大山,为什么又回来呢?要知道在20年前,一名师范类中专生在城里找一所学校工作并不是难事。胡志福笑着说,这可能就是对家乡山山水水抹不去的依恋。“我总觉得我们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学成归来理应回报家乡。”周红的想法同样如此。

一前一后回到母校的胡志福和周红,作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带班骨干教师,自然也就成了竞争对手。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因他俩做事风格很像,都很认真敬业,性格也很合适,学生开始撮合他们俩。

孩子们的撮合,让胡志福和周红开始在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慢慢地,班级管理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教育路上的知心爱人,二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他们的婚礼,同样离不开学生。“当时也是首届毕业班40多个学生忙前忙后帮着操持的。”每每重温那段婚礼视频,夫妻俩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他们的家里,摆放着很多过时的娃娃和装饰品,这些都是当年结婚时学生们送的礼物。虽然已经比较陈旧,但对于夫妻俩来说可都是宝贝,即使搬家也舍不得丢掉。每每看着这些“古董”,夫妻俩都充满着幸福。

一晃20年就过去了,胡志福说他和周红是爱人,是知己,但仍是对手。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荣誉做成表格登记起来,你得了一个荣誉,我也要拿一个奖项。到目前为此,周红老师已经有68个荣誉,胡志福已有51个荣誉。胡志福笑着说:“我还要加油。”

舍小顾大 学生就是快乐源泉

“做一名乡村教师,我很快乐、很幸福,一点都不委曲,不像别人说的乡村教师又苦又穷。”谈起这么多年从教经历,胡志福再三强调他们夫妻俩不仅不苦,反而很快乐。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信息也比较闭塞的红星,俩人何以如此快乐呢?快乐又来自何处呢?

“学生就是我们全部快乐的源泉!”夫妻俩异口同声。

作为出身农村的孩子,胡志福和周红深知对农村孩子们而言,改变命运主要就是靠读书。为此,夫妻俩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生身上。即便是他们的儿子出生时,也没有耽搁自己的学生。

“2004年8月,我们的儿子出生,但恰逢学校一名英语老师调走了,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没人教。”面对这样的情况,周红等儿子一满月,就把他交给了婆婆照顾,自己重拾教本上讲台。为了方便工作,她又毫不犹豫地将家安在了学校旁边的简易平房里,一住就是两年。

儿子2岁时,周红把他送进了每周只能回一次家的寄宿制幼儿园。回忆起送儿子报到那天的分别场景,周红都觉得自己愧对“母亲”二字。然而看到更多的孩子能得到关爱,她又感觉自己这种“舍小爱、顾大爱”的做法是对的。

胡志福不会忘记儿子上五年级时的一个傍晚,当时天下着雨,儿子回到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都有人接,为什么我就没人接?”望着头发、衣服都打湿了的儿子,胡志福很是心疼,但他仍然很平静地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你要学会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而不应该等着父母来帮你。”

为什么对学生如此有爱心,对自己孩子却这么“狠心”?胡志福的理由是儿子要独立自主,不能有依赖思想,能让他自己解决的事情,他们都尽量不插手,这也是他们对儿子“狠心”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胡志福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没有时间。红星扶轮五湖学校里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胡志福和周红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生活上还要给他们帮助,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兼顾了。

“我们很喜欢胡老师,他比我爸爸都要好。”胡志福班上的学生说,“我们红领巾没戴好,胡老师会帮我们系好,我们的衣服没扣好,胡老师会帮我们扣。”

一下课,孩子们围在身边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叫着、喊着,欢乐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此时的胡志福和周红打心眼儿里感觉很幸福。

良师益友 从“课堂”到“人生”

20多年的教育生涯,对学生的牵挂已成为胡志福和周红的一种习惯。看着一届届学生圆读书梦——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胡志福和妻子周红的职业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老师,我结婚了,这是我妻子。”“老师,我考上大学了,这是我的录取通知书。”“老师,我在城里买房了。”……每一年的寒暑假,胡志福家里总要接待许多回来看他的学生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变化。

“你知道吗,一个曾经顽皮的小屁孩儿带着妻子出现在你眼前,请你去参加他们的婚礼,看着他现在踏踏实实稳重的样子,作为老师,心里是多么的幸福。” 胡志福感慨道。

农村孩子们比较顽皮,有些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所以他们更尊重老师,也更依赖老师,许多学生毕业后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惑,会跟胡志福和周红交心畅谈,对他们来说,夫妻俩是没有血缘的父母。

不仅是学生有困惑喜欢找胡志福和周红,就是他们的家长,遇到孩子们的难事,也愿意请夫妻俩出马解决,胡志福一个电话比这些亲爹妈念叨半天都有用。用胡志福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这里是不得毕业的”。

周进荣是胡志福带的第一届学生,成家立业多年的他,去年与老婆闹起了矛盾要离婚,父母多次劝说无果下告诉了胡志福。胡志福三番五次找周进荣谈心、讲道理,终于让他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夫妻二人重归于好。“真的要感谢胡老师,我会一辈子铭记着胡老师的谆谆教诲。”

周进荣说,如果不是胡老师的耐心劝说,他的婚姻可能真的就走到尽头了,好端端的一个家庭也就这么破裂了。“胡老师就是我的老大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找他说说,有困难他也会尽力帮助。”

红星扶轮五湖学校位于山上,胡志福夫妻住在山下。他们上下班的路上,遇到孩子玩水,停下来招呼他们注意安全;遇到孩子马路上打闹,停下来叫他们早点回家……一路上管东管西,乐此不疲。

胡老师说:“在这里,走出校门,一路上打不完的招呼,都是熟人,都是学生和家长,随便一个学生我都能说出他们的家庭背景。”是啊,这山间村野,圈子虽小,人情却暖。或许在胡老师心里,这里便是他的心灵家园。

教育情怀 立志教满三代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胡志福和周红夫妻俩在红星扶轮五湖学校转眼就20年了,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平凡且伟大,也感染了周边的人。

在同事眼中,胡志福和周红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扑在教学上。”年轻教师蔡松说。

不仅是认真负责,夫妻俩还是热心肠,特别是胡志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找年轻老师说话,和他们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得,哪怕是放学同事搭他的车下山这一点点时间也不放过。

“我总是说下班了就不要跟同事聊这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人家愿不愿意听还不知道呢,但在他看来只是和同事探讨教书育人,没什么不合适的。”周红深怕胡志福的过度热心会让年轻老师不适应。

周红的担心是多余的,恰恰相反,他们的热情帮助对年轻教师来说受益匪浅。“他们是有着浓烈教育情怀的乡村老师,为了家乡教育,为了山里的孩子走出去,默默奉献着。同时,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也是手把手地教,帮助你提升自我。”年轻教师邓瑶说。

红星扶轮五湖学校谌校长,既是胡志福和周红的领导,又是他们曾经的老师。“他们都很单纯,乐于奉献,工作非常细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年轻老师都特别有爱心,他们做事,我很放心。”谌校长说,他们如果想调出去,其他学校都会抢着要,但他们哪都不去,宁愿在这一辈子。

正是因为有着一生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的坚定意志,胡志福和周红放弃了多次可以调走的机会。“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后续人生和‘三观’,在帮助农村父母指引孩子走‘正途’。这是任何荣誉奖状都带不来的满足感,我们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胡志福说。

在胡志福和周红的影响下,红星扶轮五湖学校20年来没有一位老师提出要调走。“ 我们区每年都有老师打报告要求调动,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是红星扶轮五湖学校的老师。”湾里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就在这干一辈子,等到退休的那一天,我们将所有教过的学生全部叫过来,一起庆祝我们退休,他们中有我们教过的三代人(爷爷、爸爸、儿子),那是何等的幸福。”胡志福老师经常对妻子周红说。

版权声明:本栏目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已取得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